2025-08-2014:31
來源: 冷凍食品網 發布者:編輯2025年8月7日,2025中國預制食材產業健康發展大會暨中國冷凍食品千商大會在鄭州隆重開幕。本次大會以“創新聚變 融合共生”為主題,吸引了全國預制食材領域的頂尖專家、知名企業家、餐飲行業頭部品牌代表以及超千名經銷商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行業發展趨勢,推動預制食材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大會期間,中國餐飲產業研究院院長吳堅發布《2025年中國預制菜產業發展報告》,分享了中國餐飲行業和預制菜產業發展趨勢、行業發展困境與破局,以下是精彩內容節選:
01
原材料優勢凸顯中國預制菜企業呈集群式發展
從預制菜產業鏈代表性企業的區域分布情況來看,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江蘇等省,山東省內預制菜業企業數量達2959家,排名各省份第一,該省預制菜企業數量占比全國21.2%;河南排名第二位,有1885家預制菜業企業,江蘇和安徽省內預制菜企業數量也在1300家以上,其余省份均不足1000家。
目前已經形成青島都市圈、成渝都市圈、廈漳泉都市圈、廣州都市圈、武漢都市圈、鄭州都市圈六大預制菜產業基地,憑借完善的食品工業基礎、豐富的農產品資源以及發達的冷鏈物流體系,構建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生態,中國預制菜企業呈集群式發展。
02
預制菜行業發展困局
1、食品安全問題敲警鐘,消費者信任危機待除
近年來“315”晚會連續爆出預制菜行業亂象,盡管國標已經對預制菜禁用防腐劑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消費者對預制菜“食材不新鮮”、“添加劑過多”等問題持謹慎態度,與消費者重建信任是預制菜企業的“持久戰”。
2、市場同質化內卷嚴重,口味復原問題待突破
盡管入局的預制菜品牌越來越多,但就產品類型而言,還存在明顯的同質化問題,如集中于重口味川菜、肉菜占比高于蔬菜等;另一方面,消費者對購買預制菜不再僅僅滿足于其“方便快捷”的特點,而是更加聚焦于“好吃、健康、新鮮”。預制菜企業需洞察消費者真實需求,打造適配不同場景的預制菜爆品,提升產品力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預制菜企業突圍的關鍵。
3.融資寒冬戰略收縮,技術研發投入不足
2025年上半年,預制菜行業幾乎無新增融資事件,頭部企業研發費用率普遍較低,研發投入嚴重不足。
03
餐飲市場菜品中蘊藏著預制菜爆品的流行密碼
爆品打造第一步為選品,而選品大多以供應鏈成熟的產品為基礎,更容易實現規模化生產和質量管控。不少預制菜企業在選品時,會優先考慮從目前餐飲市場上流行的爆款單品,結合企業自身定位和優勢確定研發方向,通過工業化的手段研發成預制菜,將其打造成大單品。
國聯水產集團相關負責人曾經公開表示,“國聯水產在選品時,會考慮選擇市場規模在千億級以上的大單品。”國聯水產選擇打造的大單品,往往都是市場發展成熟的大單品,如烤魚的市場規模達到千億級別,而小龍蝦的產值也有接近4000億元的市場規模。
圖片來源:國聯水產
04
預制菜研發爆品方向前瞻
1、鹵味與預制菜在制作工藝、風味特性及工業化生產具備天然適配性
鹵味核心在于鹵汁配方和燉煮流程,其“調味集中化”的特點使得工業化復刻更易實現。鹵汁可批量熬制后量化分裝,食材通過統一腌制、預煮后冷凍保存,加熱時風味滲透效率高,能較好還原傳統口感相比之下,現炒菜依賴火候與即時調味,預制難度更高。
鹵味預制化的成功本質是“工業化效率” 與“傳統風味”的平衡,其工藝可標準化、滅菌徹底性、風味包容性及場景適配性,共同構成預制菜落地的理想模型,未來預制菜產業可以在鹵味菜品上增加更多的創新元素,發揮優勢增加產值。
憑借對預制菜市場的敏銳嗅覺,紫燕食品自2023年起將戰略重心向B端偏移,將供應鏈優勢轉化為商業壁壘。以“夫妻肺片”為例,這款原本依賴線下門店銷售的產品,如今已通過B端渠道進入餐飲企業、連鎖超市和團餐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紫燕食品鮮貨類產品收入同比下降6.65%,但B端業務的毛利率卻逆勢提升1.17%,這一變化正是預制菜B端戰略的初步成果。
圖片來源:紫燕食品
2、小眾水產食材創新打破同質化困局
水產品處理環節比較復雜,且水產在消費人群中接受度高,近年來,多家企業通過小眾水產食材尋求新突破,漢壽和田甲、豚島食品、肆月河豚等企業紛紛研發甲魚、刀魚和河豚等預制菜,隨著這些相對小眾的水產食材的應用,有助于打破預制菜行業產品同質化的困局,推動預制菜行業的創新發展。
3、通過地域特色菜品研發打造差異化
地方特色菜肴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和市場吸引力,臭鱖魚、鹽焗雞、豉油雞、葫蘆雞、紅燜姜母鴨、紅燒乳鴿、佛跳墻、豬肚雞、沂蒙山辣子雞、臨沂炒雞、固始鵝塊等地域特色菜品是地域文化的代表,地方特色本身就具有情感聯結,是一種文化認同感的體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重視打造特色美食“新名片”,培育消費增長“新引擎”,為相關產業提供了諸多扶持,如棗莊辣子雞產業鏈工會聯合會、臨沂成立臨沂炒雞產業發展工作委,助推地域特色菜品產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圖片來源:棗莊工會在線
地方特色菜預制菜往往聚焦于烹飪過程復雜、食材豐富的“硬菜”居多,在春節期間,家庭聚餐增多,預制菜更是成為了許多家庭年夜飯的“新選擇”。一項生鮮平臺的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的受訪者在做年夜飯時會使用預制菜,其中33%的受訪者選擇自己做+搭配預制菜助攻,21%的受訪者選擇直接購買預制菜套餐。谷言、盤點、菜幫主、正大廚易、聰廚、麥子媽、新雅大廚等各路玩家紛紛加入“戰局”,針對年夜飯市場推出各式預制菜單品及套餐。眾多“老字號”品牌比如同慶樓、松鶴樓、杏花樓、知味觀,都拿出了風味獨特的招牌名菜,將自家主打菜做成預制產品推向市場。部分老字號甚至推出整席解決方案,通過套餐組合的方式承包整桌年夜飯。
對于預制菜企業來說,打造銷售額過億元的大單品是驅動業績增長的關鍵,具備廣泛的群眾消費基礎、食材原料標準化程度高、能同時滿足B端C端市場雙重需求的產品最具發展潛力,辰智大數據將持續關注符合這些條件的“待爆”產品,用數智化能力重新定義產品創新,推動預制菜行業實現數智化選品,高質量上新。
30000+
三萬家凍品經銷商5000+
五千家凍品上下游企業10億+
交易額10億